新闻动态
公司动态
行业快讯
员工天地
  销售网络
    ·您目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新闻动态 >> 行业快讯 >> 
五水共治 三年攻坚 让水和人和谐共处
作者:   发表于:2014-03-13
    每年夏天,浙江桐庐县的芦茨村就住满了外来的游客,挤爆了村里每一个家庭旅馆。村前那条十几米宽的溪流,是这些游客对芦茨村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——溪水清澈、洁净、无污染。
  好水并非随处都有。优良的水环境,不但要靠保护,还要靠治理。
  不久前,省委、省政府提出“五水共治”(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)的工作要求,提倡走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,让水和人和谐相处。
  合理开发、利用和保护水资源,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,为城市建设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,正是努力建设生态型城市、打造美丽杭州的题中之义。
    治污水深入推行“河长制”
  河水清清,才能有一个美好安全的水环境。今年,杭州专门制定了《杭州市治污水暨“清水治污”三年行动计划(2014-2016)》,将通过城市污水收集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河道清净、农村截污全覆盖、农业面源控制、流域整治、饮水安全、减排转型、固废管理、执法护水等十大工程,全面推进杭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。
  截至2013年11月底,下城、拱墅、开发区、萧山、余杭、桐庐、建德等7个地区已出台“河长制”实施方案。今后,杭州市将继续推行“河长制”,对全市7条省级河道、7条市级河道、282条县区级河道共1.5万公里的河道,落实“一条河道、一名领导、一个班子、一套制度、一抓到底”的机制,综合运用企业关停转迁、打通断头河、疏浚清淤、生态修复、环境卫生整治等措施,确保按期实现治理目标。
  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,细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加强饮用水源保障体系建设,也是实现“清水治污”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。
    保饮水提高供水抗风险能力
  自2003年以来,杭州市的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人口248.2万人,完成投资21亿元,全市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已达96.5%。但是城市供水水源单一,抗风险能力不强,水源安全度不高,也是影响饮水安全的隐患。
  杭州市正努力构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,以提高城市供水抗风险能力。以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为重点,提高城乡“保饮水”能力。杭州闲林水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具备下闸蓄水条件;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力争开工;启动萧山湘湖、桐庐肖岭水库等备用水源工程建设。
  2013年还在城区实施住宅二次供水改造、老旧供水管网改造,并推进钱塘江、苕溪流域综合保护。
    抓节水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百分百
  城市水管爆裂屡见不鲜,流失的水资源让人非常可惜。对于城区一些爆管概率较高、迫切需要改造的管网,杭州市明年起将进行大规模改造,主要涉及西溪路、庆春路、凤起路等16条主要道路,累计长度63.57公里。
  这是《杭州市“抓节水”三年行动工作方案(讨论稿)》中的一条内容,也是降低水资源消耗的保障措施之一。合理安排和利用水资源,要建立健全城市节水管理规划体系,按照杭州市的产业规划,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的审批和建设,大力发展低耗水的高新技术企业,发展绿色经济。
  杭州市还注重鼓励并推广节水科技。在公建设施中加快推进雨水回收利用,采用下凹式绿地、渗透铺装、渗透管沟等措施将收集到的雨水,经过初步处理,用于绿化灌溉、路面、公厕的冲洗用水和河道配水,将投资2000万元,建成雨水回收利用项目7个。在2016年底,确保杭州市主城区居民家庭中的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%。到2014年,要有5%以上的小区成为节水型居民小区。
  建设并完善节水智慧管理平台,实现供水、水资源管理等信息共享,无缝链接。完善自备水管理,2015年底前基本建成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。建立城市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保障机制,确保应急水源。
  
|<< << < 1 2 > >> >>|
上一篇:污水处理与海水淡化刺激我国膜产业发展
下一篇:中国正推进修订饮用水国家标准
版权所有:山西锐星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2011 | 晋ICP备15002627号 | 技术支持:浪狐网络
服务热线:0359-2575111 地址:山西省运城市工农西街288号财经大厦十层 传真:0359-2297558 QQ:1228206757 邮箱:sxycrx@163.com